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家具產業以兩倍于GDP的速度高歌猛進。
據中國家具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家具生產總值4300億人民幣(按當年1:8.1的匯率計算,為530億美元),約占世界家具生產總值的20%;2001年至今年復合增長率近20%;出口174.65億美元,占世界家具貿易總量的19.4%,2001年至今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
在第二屆世界家具大會上,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賈清文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家具生產大國和第一出口大國。
發展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優勢
賈清文告訴記者:“目前,廣東樂從鎮、江蘇蠡口、河北香河和四川成都,已經成為我國四個超大型家具市場,形成了從南到北的四大家具銷售中心。圍繞這些銷售中心,大批的家具產業鏈已經形成,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家具協會授予的特色區域就有11個,其中8個為生產制造類,3個為銷售流通類。”
2000~2005六年間,中國房地產業的增長速度為25.4%,房地產業的繁榮給家具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增長空間。同時,隨著國內家具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綜合競爭力的增強,中國家具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迅速擴大,2006年出口額就超過了意大利,成為世界最大的家具出口國。”
我國家具產業的崛起相當程度上也受益于全球產業鏈的梯次轉移。港臺和外資企業向中國內地的轉移,推動了中國家具生產的發展和出口。據統計,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共有港澳臺投資的家具企業1239家,2004年營業收入335.85億元;外商投資家具企業1066家,年營業收入378.68億元。2006年,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家具占中國大陸家具出口額的60%左右。同時國外設計、管理、營銷、科技等方面專業人員的大量引進提高了我國家具的品質和設計能力,為出口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家具行業注入了活力,截至2004年12月31日,注冊登記的家具制造企業25377家,國有企業119家,占..47%;集體企業1717家,占6.76%;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聯營企業1908家,占7.52%;私營企業18442家,占72.7%。賈清文介紹,“隨著全行業實力的不斷提高,家具行業中已經涌現出27個中國名牌,11個中國馳名商標;形成了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同時還帶動了木業、新材料等多個行業的共同發展。”
融入世界成就“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具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對中國家具業看好的同時,賈清文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擔憂。
“第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以中低檔為主,同質化競爭激烈是中國家具業的顯著特點;第二,粗放式經營依舊存在,勞動生產率偏低。第三,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產生的影響較大。第四,勞動力成本加大,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升。”
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國家具行業人均年產值為12.66萬元,規模以上企業人均年產值為17.78萬元,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年人均100萬元左右的水平。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家具行業仍然是大而不強。
為了鼓勵企業練就內功,中國家具協會推出了“以設計為龍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家具產業升級計劃,并在行業內推出的“金斧設計大獎”,旨在營造重視家具設計、參與家具設計的氛圍。同時還鼓勵國內企業加強管理和品牌建設。
“國內外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將是考驗企業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賈清文指出,加大與國外設計機構及家具企業緊密合作、直接引進國外設計人才,是國內企業提高自身設計能力的有效辦法。“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對于如何應對海外反傾銷訴訟及設置技術壁壘的問題,賈清文表示,目前國內的家具行業標準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將是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強化企業的環保意識,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家具行業的落后狀況。世界家具聯合會的成立也有助于中國企業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因為“促進全球范圍內家具行業的利益,消除所有家具及其生產原料的貿易壁壘,促進全球范圍內家具行業協會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正是世界家具聯合會的宗旨。“只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才能讓中國家具融入世界。”賈清文說。來源:中國家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