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顯示,一般的家具企業每年在設計方面的相關支出比例大約為20%左右,而這一數據在設計為主導的企業當中則達到了50%以上,有些企業甚至達到了 70%——80%,這一經營理念上的巨大差異將企業究竟是設計驅動,還是市場驅動,或是技術驅動進行了明顯的區分。
觀點A:產品就是價格為王
設計與商業能否統一,這是一個爭論了多年的話題,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是個偽命題,設計和商業必須要相輔相成,否則都會停滯不前,一位設計師說:“我們是在傳遞一種生活方式,順便賣產品。”在一些商業人士看來,這話聽起來有點自欺欺人,起碼在中國市場上還難以實現。
生活方式這種形而上學的東西,還不能攪亂中國普羅消費者理性的消費觀。消費能力決定消費心態。當消費者走進賣場的時候,本身就是做好了花錢的準備,而各種專賣店的設計也已經在向消費者傳遞著本身的定位和價位。那些被稱之為傳遞生活方式的設計類產品則會讓人有點戰戰兢兢,因為那一定代表了高價位,這就是某些設計類產品不能大批量生產所帶來的弊端。
當被問及為什么一些特別的、帶著引領生活方式使命的產品不能在工藝上加以改進,大批量投入生產的時候,許多設計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好的產品本身就是針對某一特定的人群,如果人人都能使用,豈不淪為街邊貨。”但是倘若設計的產品不能推廣開來,還談什么生活方式的引導呢?畢竟生活就是大多數人的生活,而不僅僅屬于一小部分人。
觀點B:賣面粉還是賣面包
當然,設計在終端的市場力量無法得到很好的體現,和消費市場的不成熟脫不了干系。有些設計師提出,我們究竟是在賣面粉還是在賣面包?在家居賣場里,我們看到銷售人員不是著力向消費者推廣設計理念、情感訴求,而是從“眼見為實”著手,先說說這個材料是如何不可稀缺,再說這個工藝是如何費時費力。這顯然和設計師的初衷背道而馳,如果我們只是在賣材料的話,那還要設計師干什么?難道我們還缺一把椅子嗎?
當設計不能更好地走向商業,人們往往無奈地認為好的設計產品是“曲高和寡”。但作為澳珀家具的創始人,朱小杰則認為這不是曲高和寡的問題,也不是獲獎與否的問題,而是在中國缺少這樣一個環節,一個將設計與市場很好地進行對接的環節。
因此,設計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更好地走向商業化,保持其延續性。無論是定位于金字塔尖的少數人群還是普羅大眾都消費得起的產品,都需要推廣和傳播,否則,市場無法領會設計師的原意,也看不清產品的品牌定位,自然就沒法體會到面包的味道究竟是不是好于面粉了。
結論:設計的定位很關鍵
難道一個好的設計產品不好賣就只能成為一個慣例嗎?一些設計型企業老板則不認同。他們認為,設計的定位很重要。設計本身肩負著許多種含義,當設計成為一種創意,放在商業系統上來看的話,確實是屬于小眾產品。而產品的作用有許多種,如果某些產品的產生初衷只是為了突出品牌形象,那注定了是曲高和寡;如果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的,就一定要考慮到后期的生產、工藝、市場推廣、家庭使用程度等層面上來。
因此,企業對于產品的定位直接決定著設計的走勢。否則,天馬行空的設計只能注定了企業后期的痛苦,苦于沒有市場,苦于不能大規模產生,這對于企業和設計師來說都將是滅頂之災。真正的設計驅動型企業是在實現了自身的理想抱負之外,同時又兼顧了市場情緒。而這類企業本身保持了獨立的人格,無論大小,都能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