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在仙游縣,3600多家經營古典工藝家具的企業中九成以上是小企業,正所謂“大浪淘沙始見金”。前幾年,部分企業“山寨”創意、簡單摹仿、粗制濫造,因而成本相對較低,得以更低的價格銷售,這對行業的秩序造成不小的沖擊。當市場陷入低迷,關門倒閉成為這些企業的結局,目前,仙游有600多家小作坊面臨生存危機。
對于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仙作”企業來說,應對市場低迷顯得從容許多。福建省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小琴表示:“在今年年初開首次會議的時候,我們就預計到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到目前為止,有很多企業開始裁員,三福沒有裁掉任何一個員工。” 三福公司采取的策略是修煉內功,在產品的款式和品質上創新領先。
壩下明珠公司董事長、高級工藝美術師蔡洪添說,其實危機對企業來說也是機遇。在2008年的時候,由于市場不景氣,生產規模壓縮,企業反而可以潛下心來做些事,比如鉆研技術、打造品牌,“我們公司‘福建名牌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就是那段時間獲得的。”
何錦馳認為,經過市場的洗禮,起碼可以有三個好處,一是會摸索出更適應市場發展的模式,二是品牌意識的增強,三是會更注重產品品質的提升。
目前,仙游古典工藝家具產業界開始探索適應市場發展的運營模式。6家工藝企業抱團成立股份制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占地面積40多畝的集展廳、體驗館、雕刻、字畫工作室、研究所、招待所、辦公樓等于一體的群仙紅木文化有限公司,實行強強聯合。
被授予福建省第六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山中古典工藝家具有限公司更是獨上鰲頭,成為目前唯一一家文化創意行業準備上市的企業,目前進入上市輔導期,今年可實現銷售總額6億元,創稅5000萬元。
而名藝名居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自去年就轉變發展戰略,著力整合核心加盟商,重金打造“名藝名居”紅木家具全國連鎖品牌。目前該公司麾下有100多家工藝企業加盟,集合高端古典家具,強化品牌宣傳力度,進行區域式銷售,不斷打開紅木市場的新局面,提高古典工藝家具的市場占有率。
打造百年產業
仙游,也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逾20萬人。華僑華人主要居住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美國、泰國、澳大利亞等27個國家和地區。
“十一五”期間,仙游縣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榮獲 “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200強”、“2010年·CCTV中國年度品牌城市”、“中國夢文化之鄉”等稱號。在“十二五”規劃中,仙游縣將努力實現欠發達縣向經濟強縣轉變,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9%以上, 2015年力爭達到380億元。
在仙游未來的發展中,古典工藝家具產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根據規劃,到2015年,產值將超3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稅收6億元以上,成為仙游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仙游縣委書記鄭瑞錦表示,古典工藝家具不僅僅賣紅木,更重要的是賣文化,把更多文化因素注入產業區,讓這個產業產生更多聚合效應。
當前,仙游古典工藝家具企業普遍遭遇融資難題。為了完善企業的資金鏈,仙游縣積極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鼓勵民間或企業聯合創辦擔保公司,目前已成立了通泰、匯鑫等8家擔保公司,為古典工藝家具企業融資20多億元;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和工商部門合作,實施“仙作通”古典工藝融資推廣計劃;各類商業銀行也專門開辟貸款綠色通道,為古典家具企業融資近30億元。
今年,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對仙游的古典家具等特色產業作出高度評價,并勉勵要大力發展。為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仙游縣著力搭建大平臺、培育大企業、爭創大品牌、開拓大市場。當前,仙游縣委、縣政府加快建設“東方仙作產業園”,致力打造全國性的古典工藝家具生產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產品設計研發中心、倉儲和原料供應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設一個富有地方特色、體現地方傳統建筑風格,融生產研發、展示交流、銷售服務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同時打造成為福建省最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以及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要打造百年產業,就要樹立恒久的品牌。當前,“仙作”品牌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要對應“加快崛起、跨越發展”的需要,還要靠研發、靠技術、靠管理、靠企業文化。仙游縣提出大力發展工藝文化,規劃建設三條工藝走廊和連天紅文化創意產業園、李耕故里藝雕園、賴店古玩城,延伸以工藝帶旅游、以旅游促工藝的新型旅游產業鏈,打響工藝文化旅游品牌。
何錦馳滿懷激情地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古典工藝家具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時尚,古典工藝家具集實用性、收藏性于一身,是財富、地位、實力甚至是素質的象征。“仙作”品牌不僅是莆田仙游的,而且是福建的,更是中華民族的,“仙作”品牌必將面向中國,走向世界。